2019, 20(6):1-8.
摘要:飞行器在正常服役使用期间发生故障后是否便于维修使其状态得到及时恢复的特性常常可用维修性来进行表征分析。然而,飞行器在服役使用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意外损伤或者非常规损伤,比如事故损伤、战斗损伤等。这时,飞行器是否便于修复使其状态得到及时恢复的特性可用修复性(或恢复性)来进行描述。在阐述飞行器修复性的基本概念、定性要求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意外损伤平均恢复时间MTTRC、平均恢复费用MRCC及平均恢复工时MWTTRC等参数来表征飞行器的修复性。结合飞行器使用完整性/军用飞行器作战完整性的概念、度量与控制方法给出了飞行器修复性的作用意义,并提出了飞行器修复性的基本评估和设计方法。最后,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后掠单块式机翼结构修复性设计的简要示例,并说明修复性的概念、度量与设计方法等对于其他装备也是适用的。
2019, 20(6):9-14.
摘要:针对机载单站无源定位精度受限于参数测量误差的实际问题,提出一种改善相位差误差下的网格搜索无源定位方法。首先采用LMS自适应滤波算法对相位差信息进行滤波处理,然后根据定位模型利用观测的相位差建立定位方程,最后通过网格搜索法解算辐射源目标位置。该方法可以在相位差测量误差较大情况下实现对辐射源目标的精确定位。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滤波处理后的相位差误差可以减小到0.14 rad以下,而且定位结果优于文献[17]的方法。通过分析定位误差,表明相位差误差在10°范围内,增大网格分辨率和延长观测时间可以提高定位精度,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获取高精度相位差信息的必要性。
2019, 20(6):15-22.
摘要:以往的地面风洞实验研究表明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为探索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应用的关键技术,开展了低速无人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飞行验证研究。首先,设计了无人机试飞实验系统和试飞方案,据此进行激励特性测试和地面风洞实验,测试了毫秒脉冲等离子体激励的放电特性,在风洞中验证了毫秒脉冲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对Viper Jet无人机失速分离的控制效果。然后,进行了Viper Jet无人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飞行验证,结果表明ACDBD激励能有效减小飞机起飞与降落滑跑距离。
2019, 20(6):23-26.
摘要:针对无人机密集编队穿越门框竞速问题,提出了一种时间近似最优的导引算法。首先,对穿越竞速问题进行了阐述;其次,在单架无人机穿越门框导引模型推导的基础上,研究了其穿越门框的导引算法,该算法具有在期望时间内将无人机导引到目标点的能力;最后,针对多架无人机编队穿越竞速问题,提出了基于飞行时间控制和脱靶量控制的穿越算法,该算法具有良好的时间近似最优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导引算法能够使无人机编队在期望时间内完成穿越竞速,且具有极低的脱靶量和导引时间误差;可为无人机集群避障与防撞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2019, 20(6):27-32.
摘要:针对基于OFDMA的无人机群通信链路资源分配中系统容量与用户公平度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新的资源分配算法。该算法主要由子载波分配和功率分配两部分组成。该算法在子载波分配过程中,每个子载波等功率分配,通过设置公平度门限确保在最大化系统容量时兼顾用户公平度;在用户功率分配过程中,采用基于灰狼算法的功率寻优策略,通过全局搜索实现用户间的功率分配。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提出基于灰狼算法的功率分配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健性与寻优能力,即使在用户数较多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在最大化系统容量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用户公平度,并且还可通过设置公平度门限的大小,灵活地调整系统容量与用户公平度之间的关系。
2019, 20(6):33-38.
摘要:为满足战场环境下对兴趣区域进行覆盖探测的任务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覆盖的多无人机协同探测任务分配策略。首先通过最小圆覆盖法确定无人机在兴趣区域中的目标航迹点,其次进行多机协同任务规划,在目标分配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时间分配模型,然后利用改进灰狼算法对任务分配模型进行求解,最终实现资源优化分配决策方案的获取。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相比其他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区域覆盖探测资源优化分配问题。
2019, 20(6):39-46.
摘要:分布式网络化电子信息系统的发射信号需要满足较强分集特性的要求,相同长度、不同根值的ZC序列之间的分集特性由其根值本身及其根值差值决定。通过ZC序列与ZC-OFDM信号的采样序列之间的同构性,对ZCOFDM信号的分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合ZC-OFDM信号的分集特性以及分布式网络化电子信息系统的特点,提出了最优有效采样长度计算算法,该算法解决了在分布式网络系统布站数一定以及发射信号带宽有限、时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发射信号的有效采样长度使得各个发射站信号的分集特性能够达到最强的问题。结合常规探测信号的时宽、带宽取值范围和最优有效采样长度计算算法,对波形的参数进行了设计,对其在分布式网络化电子信息系统的信号处理效果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不同根值的ZCOFDM信号具有良好的分集特性,能够使得分布式网络化电子信息系统在回波接收处理时对各个发射站发射信号的回波信号进行有效的分离。
2019, 20(6):47-53.
摘要:针对传统辐射源信号识别方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提取特征困难且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短时傅里叶(STFT)变换和栈式降噪自编码器(sDAE)的识别系统。首先对雷达辐射源信号进行短时傅里叶变化,然后对时频图像进行一系列预处理,将处理后的图像输入到栈式降噪自编码器中,将提取的特征输入到softmax分类器中,完成分类识别。通过仿真表明:该系统在SNR=-10 dB的时候,识别率能够达到80%以上,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识别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识别方法。
2019, 20(6):54-60.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相干信号DOA估计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主特征矢量的相干信号DOA估计改进算法。算法选取了信号子空间对应的主特征向量,将其进行反向共轭变换得到增广主特征矢量,再构造线性预测方程,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求解预测方程中的多项式系数,最后求根得到信号的DOA估计。改进算法克服了PUMA算法在信号完全相干条件下性能恶化的缺陷,当信号完全相干以及部分相干时都具有良好的性能,并且提高了最大可分辨信号数,当信噪比较低、快拍数较少时仍保持较高精度。相比于PUMA算法,当信号部分相干时,文中算法的均方根误差约降低了0.2°;当信号完全相干时,均方根误差约降低了0.8°。通过与多种解相干算法进行比较,算法性能得到了验证。
2019, 20(6):72-78.
摘要:
2019, 20(6):79-83.
摘要:目标RCS频率外推是减小目标RCS数据存储的有效手段之一。利用FEKO电磁仿真软件得到目标回波数据,结合经典谱估计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GTD散射中心模型的目标RCS频率全角度外推方法。以弹头目标为例,首先利用1~2 GHz频率后向电磁散射数据,提取GTD散射中心模型参数;其次利用RCS频率全角度外推方法,实现了弹头目标在3 GHz、4 GHz频率上的RCS全角度外推;最后通过将外推数据与FEKO仿真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外推方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仿真实验表明,外推结果与FEKO的仿真结果在整体趋势及强散射点对应的位置上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可有效描述雷达目标的散射特性。
2019, 20(6):84-90.
摘要:针对平台动态防御中节点选择迁移的复杂性,设计了基于系统先验信息的单阶段静态博弈策略。从平台动态防御原理分析入手,结合攻防双方博弈关系和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防御需求,构建了单阶段静态博弈模型,提出了攻防效用关键参数和完全信息博弈流程,通过示例给出了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仿真结果表明,经过1000次攻防博弈实验后,防御方实际收益为 ,攻击方实际收益为 ,所提策略能有效阻截网络攻击,防御方期望收益为 ,实际收益偏差约1.8%,新策略的收益远高于无差别迁移策略,可解决传统平台动态防御中成本高、防御收支不平衡和节点迁移有效性等问题。
2019, 20(6):91-96.
摘要:针对传统特征参数难以表征复杂体制雷达信号个体特征的问题,基于深度置信网络DBN的深层特征提取和高维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一种基于DBN特征提取的雷达辐射源个体识别算法。首先建立基于多层受限玻耳兹曼机的DBN模型,然后通过DBN无监督提取脉冲包络前沿特征,再利用标签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有监督微调完成训练,最后输入未知辐射源信号脉冲包络前沿特征实现辐射源个体识别。与传统算法相比,该方法能够自适应地提取脉冲深层次细微差异,提取过程减少了对人为经验的依赖。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脉冲包络特征提取效果明显,有较高的识别精度。
2019, 20(6):97-103.
摘要:针对机载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技术在训练样本存在有源干扰时杂波抑制性能严重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干扰样本检测方法。首先使用正则化FOCUSS算法估计出各原子的空时功率谱值,接着设置谱值门限将谱值较大的原子取出,然后确定扫描带对空时二维平面进行扫描,最后根据进入扫描带最大原子数占总原子数的比例判别训练样本是否存在干扰。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检测出训练样本中的干扰,使用该方法挑选出的无干扰训练样本恢复杂波谱可保证空时滤波器的杂波抑制性能,提升稀疏算法求解杂波谱时涉及到的样本的可靠性。
2019, 20(6):104-108.
摘要:局部修复码(Locally Repairable Codes,简记为LRCs)是一种可以减小分布式存储系统修复带宽的新型纠删码。依据二元最优码的不同距离特性而改变校验矩阵的方法,提出了由奇距离局部修复码扩展构造偶距离局部修复码的一种方法;而且提出了通过删截的方法构造新的性能优良的局部修复码。利用这两种方法,构造出四组码长为n≤24,维数为k≥8且距离为6≤d≤8具有较小局部修复度的码,这些码都达到了C-M界。这些结果对于研究更大距离的二元最优局部修复码以及一般域上的最优局部修复码的构造,将具有借鉴意义。
版权所有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