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1-3.
摘要:论述了构成飞机结构战伤评估与修理决策支持系统中模型库的各个单元模型,根据系统的具体需要构建了模型库,阐述了该模型库的具体工作逻辑和数据流程及主要特点。
2006(2):4-6.
摘要:针对不同飞机加装地面压力加油系统的实际需求及控制策略,运用流量平衡的设计思想,对小型飞机、大型飞机分别提出了3种设计方案并建立了数学模型,介绍了各方案的具体实现技术。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案已成功应用于实践。
2006(2):7-9.
摘要:依据武器系统效能的定义对飞机结构效能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选定了飞机结构的效能模型,对飞机结构效能综合设计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简述了飞机结构可用性设计、可信性设计、固有能力设计及效费综合特性设计的基本内容。
张朴,李应红,刘代才 , 余波
2006(2):10-12.
摘要:对多级轴流式压气机在几个典型工况下各级静压相对于设计点静压的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中低转速工作条件下,压气机后面级静压的变化对发动机工况的改变不如前面级敏感,因此,按常规方法监控压气机后面级流动参数的变化难于及时发现发动机中小状态时的压气机气动不稳定征兆信号。研究表明,为提高检测压气机气动不稳定征兆的时效性,应考虑在压气机前面级安装传感器,监控中低转速下的压气机气动失稳征兆信号。
2006(2):13-14.
摘要:根据在流场数值计算中使用多重网格方法可以加速收敛的原理,在叶栅流场控制方程使用有限体积差分法进行离散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新的4重网格方法来加速求解压气机叶栅可压缩流动,该方法可以与显式时间推进法有效配合使用。通过对NASA67超音速轴流压气机叶栅流场的数值计算表明,该方法明显加快了流场计算的收敛速度,并且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2006(2):15-17.
摘要:根据某型保障装备的操作规程与技术特点,利用MultiGen软件建立其三维仿真模型,并通过实时驱动软件Vega实现了测试过程的人机交互控制。通过对该型保障装备的模拟,改善了保障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减少了装备损耗与保障资源的浪费。
2006(2):18-21.
摘要:阐述了有源压制式干扰和箔条干扰条件下的信干比计算方法,构建了电子干扰条件下防空导弹单发杀伤概率的计算模型,引入了雷达抗干扰改善因子的概念,分析了欺骗式干扰的有效干扰概率和电子干扰条件下的目标发现概率,最后给出了电子对抗条件下防空导弹单次射击杀伤概率的计算模型。
2006(2):22-24.
摘要:空对地作战效果的分析与评估,是空防对抗仿真训练系统的一个核心组成和难点问题。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DIS/HLA仿真的、将空中进攻过程划分为若干赋权子阶段的空对地作战效果评估方法,可实现航空兵对地整体作战效果与对不同地面目标作战效果的评估。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较高的可信度。
2006(2):25-28.
摘要:提出一种在密集杂波环境下多传感器机动目标跟踪算法,在利用雷达测量数据的基础上,融合红外(IR)传感器获得的精确角度信息来提高机动目标跟踪性能。通过计算机仿真,该算法较传统概率数据关联(PDA)对于航迹跟踪成功率和位置估计的准确率更为有效。
2006(2):29-31.
摘要:为对地空导弹将要拦截的目标进行识别,以雷达站目标库中所存在的目标为基础,根据雷达所测得的目标属性,在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利用聚类思想给出一种目标识别的方法,并通过实例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防空作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006(2):32-35.
摘要:为解决多类分类问题,在分析SVM决策树分类器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类间可分离性测度,并将其扩展到核空间,提出一种改进的SVM决策树分类器。实验表明了该分类算法对提高分类正确率的有效性。
2006(2):36-38.
摘要:分析了常用模数转换器的控制时序,并以AD0809为例,对由CPLD构建的多路采集控制电路的内部原理做了详细分析。给出了基于CPLD控制的多路数据自动采集系统设计方案,仿真验证本方案是可行的。
2006(2):39-42.
摘要:块式数据检测技术能克服短波信道的时变性,能对数据信号进行有效检测。在Gauss-Seidel迭代算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于块式数据线性数据检测器(BLE)的优化设计方案,使得信道估值与数据检测使用相同的设备来完成,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BLE的性能优于传统BLE性能。
2006(2):43-47.
摘要:由于并行交换结构的负载平衡特性和并行原理,到达同一目的输出端口的分组包被分散到了各个交换模块,当它们抵达输出端口时,其先后顺序无法得到保障。为解决该难题,文中提出了虚拟输入排队(VIQ)结构和包保序轮询(SKRR)算法,并且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新技术的吞吐率和时延性能。
2006(2):48-50.
摘要:使用一种改进的分水岭方法对图像进行空域分割,采用抗噪声能力更强的多尺度形态学算子求取图像梯度,并对经典浸没模型的处理单元进行了改进,明显提高了运算效率,改善了过分割现象。最后联合时空域信息确定视频对象的边界位置,进而提取出运动前景对象。
2006(2):51-54.
摘要:介绍了线性调频步进信号的形式及合成高分辨距离像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该信号形式拉伸处理的地杂波剔除方法,分析了目标运动以及雷达载机振动对合成的一维距离像的影响等问题,给出了合成距离像的仿真结果以及一种毫米波直升机机载成像雷达的实测数据成像结果。
2006(2):55-57.
摘要:通过对空间PML的构造及PML中分裂场的特性分析, 对FDTD计算中PML的应用进行了简化;同时对编程思想进行了改进。整个分析过程简明了然,无需对PML进行分区,也无需对顶角和棱边另外处理,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过程。
2006(2):58-60.
摘要:以某型飞机无线电高度表检测仪研制为背景,通过采用CPLD器件和VHDL硬件语言,设计实现了一种能替代该无线电高度表检测仪检验组合功能的单双极性码转换电路,并给出了VHDL程序和相应的时序仿真波形。
2006(2):61-63.
摘要:针对海杂波背景下瞬态弱信号检测的问题,采用海杂波混沌模型,基于神经网络重构混沌序列相空间,提出了基于RBF神经网络预测混沌时间序列和瞬态弱信号检测方案。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实现混沌背景噪声中瞬态弱信号的检测。
2006(2):64-66.
摘要:把区间模糊数的一些基本理论引入到AHP群组评价中,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来确定专家权重系数,得到一种便捷的群组评价算法。最后结合实例,对该方法具体的应用作了介绍,根据该算法计算的结果合理、准确。
2006(2):67-69.
摘要:采用传统陶瓷工艺制备了(Pb0.95Sr0.05)\[(Mn1/3Sb2/3)x(Ni1/2W1/2)y(Zr1/2Ti1/2)z]O3(PNW-PMS-PZT)四元系压电陶瓷,研究了室温下PMS和PNW含量对PNW-PMS-PZT相结构、介电性能和压电影响,实验表明所有陶瓷样品的相结构为100%钙钛矿结构,综合考虑εr、 tanδ、kp、 Qm和Tc ,可以得出组分为x=0.06, y=0.02, z=0.92 的陶瓷可以用作大功率压电陶瓷变压器。
2006(2):70-72.
摘要: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可调谐铒镱共掺光纤激光器,通过铒镱能级系统的速率方程,分析了环形腔内激光产生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仿真实验,得到了激光输出功率与掺杂光纤长度的关系,并对输出耦合器分光比进行了优化。
2006(2):73-77.
摘要:基于速率方程的离散算法,对连续和脉冲泵浦下的双包层Er3+/Yb3+共掺光纤放大器ASE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对ASE随时间呈现不同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光泵浦下,双包层Er3+/Yb3+共掺光纤放大器ASE达到稳态的时间和输出功率的大小依赖于泵浦功率,ASE输出功率的增加与Er3+/Yb3+上能级粒子数的减少相对应;脉冲光泵浦下,光纤长度对正向ASE输出功率的饱和存在显著的影响,但不影响反向ASE输出功率的饱和。
2006(2):78-80.
摘要:采用矩量法分析了线面连接问题,对所遇到的奇异积分进行了解析处理,通过预先计算其谐振频率点上的输入导纳与线面连接模型尺寸的关系曲线来确定线面连接模型的尺寸。算例计算结果和测量结果吻合很好
2006(2):81-84.
摘要:约简是知识获取的重要方法之一, 基于等价关系的粗糙集约简理论的研究已比较深入,而优势关系下约简理论的研究还比较少。定义了模糊目标信息系统在优势关系下的5种属性约简,并且给出了它们的判定定理和可辨识矩阵。证明了辨识矩阵对应的辨识公式给出的解就是所求约简的全体.最后通过一个例子说明如何用辨识矩阵算法求属性约简。
2006(2):85-86.
摘要:利用其局部解构造了一种新的大曲率缺口位移模式;建立含大曲率缺口损伤结构有限元方程和与相应的缺口奇异单元;提出了求解大曲率缺口应力与应力强度因子等断裂参量的数值计算方法,数值算例说明本文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数值计算分析方法。
2006(2):87-89.
摘要:通过对核爆炸地震动作用下基础结构体系的动载反应的分析,设计了一种由叠层橡胶隔震器支承的隔震基础,对抵御核武器爆炸带来的破坏具有积极的意义。
2006(2):90-94.
摘要:通过对大量决策分析算法的分析,提出了基于限制(Constraint)的OLAM任务语义模型,该模型从一定的逻辑高度对OLAM进行抽象,利用它可以分析OLAM任务的共性,提取OLAM任务执行时的基本操作,这些基本操作的基础是语义片断。文中给出了语义片断之间关联关系的分析和判断方法,提出了基于限制的、具有方向性的语义关联度定义。语义片断间关系的确定是OLAM任务/事务优化的基础。
版权所有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